人们常爱用“勇者无畏”来形容英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然而我认为真正的强者是有所畏惧,更应该畏惧的。
畏惧、害怕是人的本能。面临危险时、面临困境时、面临抉择时,人人都会害怕,害怕死亡,害怕失败,害怕“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举个例子,人们对于那些舍生取义的英雄十分佩服,赞美他们无所畏惧的崇高精神。敬佩、称颂固然理所应当,然而凭什么说他们是“无所畏惧”的呢?正如“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不是当事人,怎么知道英雄当时是“无所畏惧”的呢?不过是主观的想象推断罢了,因为在多数人的观念里,畏惧是懦弱的表现,英雄怎么会有畏惧感呢?然而,我们扪心自问,如果环境要求你去赴死求义,你不害怕吗?你会,人人都会。因为我们是人,人只有一次生命,那么宝贵,那么神圣,要是没了,就再也不会有了。而且你还有家人,你死了,他们也会如坠深渊,想到这些,你会害怕,会犹豫。可是害怕、犹豫之后,强者选择了战胜恐惧,顾全大局;弱者选择了退缩,被恐惧打败,于是强弱之分就此显现。所以,有恐惧感不代表懦弱,能否战胜内心的恐惧才是区分强者与弱者的关键。
强者不仅有畏惧,更应该畏惧。畏惧法律,所以你能严限自己的行为举止;畏惧失败,所以你会处处谨慎,步步惊心;畏惧生命,所以你要奋力拼搏,展现你生命的价值。明太祖朱元璋起义前是个要饭的和尚,像他这样今天不知明天死活、恨透了元朝统治的人,参加*按说是不假思索的,但恰好相反,他在好友汤和建议后仍然十分犹豫,思虑再三才加入义军。毫无疑问,他当时的犹豫无非是恐惧:自己虽讨饭,可总能保命,而加入义军,成功固然好,若不成功,死亡必不可免,还会被扣上反贼的名号,死无葬身之地,遗臭万年。然而,正是他恐惧、犹豫,当他考虑全局,审时度势之后还是加入了义军,说明他已经做好了迎接一切困难甚至死亡的准备,而且无论如何都不会退缩。所以,所谓的“无畏”,是莽夫的表现,真正的强者都应该有所畏惧并战胜畏惧。
强者会恐惧,但他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因而被称为英雄;强者也应该恐惧,因为那目空一切、自高自大的人必然会失败。望古,在战场上有所作为的名将,决不是无所畏惧的人,甚至他们比所有人都要畏惧,要胆小,因为他的一声命令关系着万千将士的性命,关系着千万家庭的悲喜,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因此,他们必须有所畏惧。观今,当文强事件,当青岛的草地换“森林”等事件曝光时,的确显示了部分官员的无所畏惧,他们无畏法律,所以贪赃枉法的案件屡见不鲜;他们无畏人民的利益,所以面子工程下的荒唐决策层出不穷。我们不仅要呼吁我们的*决策者们,要多一份“畏惧”,少一份“勇敢”。
简评:立意深刻,视角新颖是本文最大的特点。“英雄无畏”一直是人们对勇敢者的赞赏,但是正如作者所言,英雄也是血肉之躯,不应该对什么事情都无所畏惧。英雄所以能够被人们顶礼膜拜,不是因为他无所畏惧,而是因为他能战胜畏惧。这样才不至于把英雄神话,“英雄”才能成为一个可学可仿的“人”。一个真正“无所畏惧”的人是很可怕的人,尤其当这个人处在一个“强者”位置的时候。文末的一笔深化了关于“畏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