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坚定信念,淡看名利,方能成功。
一代才子唐寅一生可谓坎坷。少时便名气大振,乡试中取得好成绩,信心满满的参加会试。的确,他取得了状元的名次,不久却被人以作弊之名告发,状元之名被夺回,终生不得为官。从此,唐寅一生便寻欢作乐,流连于烟柳之地。最终郁郁不得志而逝。
倘若,唐寅没有放弃自我,依旧坚定自己的信念,就算是不为官,我想他依旧是可以闯出一片天的。是的,他在文艺方面确实出彩,但我相信他是有一腔报国治民的热血的。但他放弃了这个梦想,放弃了自我,只是喝酒作乐自怜自艾,所以他是浮躁的,他害怕世人鄙夷的眼光,逃避现实。所以他失败了,败在没有自我,一个人没有了自我还谈什么成功?如今,与唐寅相似的人多不胜数。那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面试四处碰壁,社会的压力让这群青年喘不过气来,所以他们放弃了最初的梦想,麻木地生活在社会之中,碌碌无为的过完一生。
成功是拒绝浮躁的。
保持冷静,淡然处事,方能成功。
明万历年间,日寇入侵朝鲜,朝鲜国王向大明求助。万历皇帝派李如松去攻打日寇。李如松带着几万人马去了朝鲜。当他们到达时,日寇已占领朝鲜首都。当晚李如松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讨论如何进攻,几乎所有的将员都认为将日寇困于城内向城内开炮,轻而易举的就取胜了。李如松却反对了,他留下了东城这个缺口让日寇逃窜。很多人不解,但李如松却一一驳回了。第二天,李如松的炮火打在了城内。手持武士刀的日寇无力与明军纠缠,纷纷逃向东城。一出城傻眼了,城外是一片海,当时正是冬季,结果可想而知,明军大胜。
李如松为什么留下这个缺口呢?很简单,日寇若是知道自己被困于城内定会作困兽之斗,士气必会高涨,明军获胜并不会太容易。然李如松注意到了这一点。当时明朝是强大的,将员们并不把这些市井之徒放在眼里,他们认为成功是肯定的。是,成功并不是难题,但如何以最小的损失获取成功才是更应该关注的。李如松并没有看轻对手,他冷静处事,不买任何人的帐,将损失降到最小。最终,他成功了。
成功只接受冷静。
在生活中,你会遇到不少不顺心的事,但是,请不要轻易放弃,不要急躁,淡然一些。坚定自己的梦想,我想成功离你就不远了。
【第2篇】
读李镇西老师的《浮躁种种》,眼前再现了种种的教育现象,而好多场景的主人公就是身边的同事、是自己本人。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是农业。”农业者,春风化雨顺其自然也。你去问问任何一个农民:“你种庄稼的特色是什么?”他肯定也会说:“什么特色?不就是松土,播种,施肥,除草,把每一亩田种好吗?”
李镇西老师说:“教育其实很朴实,就是认认真真把每一个班带好,把每一堂课上好,把每一个孩子教好!一切围着这些去做,需要‘特色’干什么呢?特色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实践的提炼,需要时间的积淀。”
可是,没有特色的,挖空心思要弄出点特色来,因为这是时尚,是潮流,也是命令,更是生存必需。为了特色而特色,必然会浮躁。这似乎就是个浮躁的时代,浮躁的社会。太多的形式主义,太多的汇报材料,太多的弄虚作假,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表演作秀。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真正给了孩子们什么?我们真正为我们的学生们做些了什么?我们真正教会了我们的下一代什么?
“品牌学校”“特色学校”“专家型教师”“名教师”“课题研究”“科研成果”“学术报告”,真不知道还会有多少新名词下的虚假东西?大家你抄我的,我借你的,复制粘贴,东拼西凑,又有多少思想真正是自己的?有多少学校真有自己品牌形象?有多少学校真有自己的特色?有多少教师真能成为专家?有多少教师是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成了名教师的?有多少课题研究、学术报告是自己多年心血凝聚?浮躁的思想造就了太多的假冒伪劣,更可笑的是获得这些所谓荣誉的单位和个人都已不再觉得羞耻。
多么可怕的风气。
当所有的工作都成了一场表演秀,只为了应付上面一拨拨领导的视察与评比;当所有的工作材料,都是逼迫老师们放弃了课堂和教学进行恶补来的虚假文字,只成了领导向上面表功领赏的凭据;当“诚信考场”“师生读书”“多媒体使用”这些本分之事也都成了一种形式,仅仅是用来做年终总结的时候能够多些材料,多些政绩而已。那么试问,还有谁肯踏踏实实做些真事,做些实事呢?
这样的虚假之风,浮躁之风何时能止!?
读着大师的文章,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是高兴,因为已有人意识到这“浮躁之病”,说明这病离治疗之日不远;亦是无奈,因为我们不得不被这“浮躁之病”缠身,现在,乃至将来。
可是,教育界的确是片净土,应拒绝浮躁!希望我们的同行,我们的领导者共同努力,力除“浮躁之病”,还教育一片真实、纯净、湛蓝的天。
【第3篇】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些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继续买了一大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突起,草籽飘舞。“不好,许多草籽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不会发芽。”师父继续说,“随性。”
撒完草籽,几只小鸟即来啄食。“要命了!草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的跺脚。“没关系,草籽多,吃不完!”师父继续翻着经书,“随遇。”
半夜一场骤雨。一大早小和尚冲进禅房:“师父!这下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继续打坐,眼皮抬都没抬说,“随缘。”
半个多月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长出了许多碧绿的青苗,一些未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点头:“随喜。”
师父的这份平常心,看似随意,其实却是洞察了世间玄机后的豁然开朗。为什么我们在心境上,会反复振荡于浮躁,得意,狂喜,傲慢,迷茫,不安,沮丧,焦虑,恐惧甚至绝望之间?恐怕是因为当我们还是一张白纸时,被灌输了过于狭隘的价值观,树立了急功近利的成就导向。
怀雄心壮志,当然能做事;但怀平常心,有时能把事做得更好,因为他心无障碍,自然能发挥全部潜力。综观古今中外,真正的高手,都是那些能以平常心之缰牢牢地驾驭雄心壮志这匹烈马的人。如果一个人真的能放下急功近利的浮躁,顺应自然之道,认认真真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地急于从别人那里索取利益和关注,他会在快速多变的竞争中,动辄患得患失,以至如秋雨中瑟瑟的叶子般宠辱皆惊,阵脚纷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