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兰克林的《美腿与丑腿》中,作者批判了悲观者。不知是翻译的原因还是文化的冲突,富兰克林简单地把悲观者等同于苛刻的、没有风度的、吹毛求疵的人。这一点我是十分不同意的,他把悲观过于狭隘地理解了。
这篇文章中性情苛酷、 怨 愤不平和郁郁寡欢的“悲观者”,永远只为自己的境遇而怏怏不乐,这当然是值得批判的。但当一个人看到豪华的晚宴而想到饥饿的穷人,他也值得批判吗?
我喜欢杜甫的诗,与总是仰望天空的李白相反,他所凝视的是乌黑的沟壑与阳光照不到的阴霾。当他看到“朱门酒肉臭”时,不是积极乐观地努力奋斗,好过上与之相同的日子,而是想到“路有冻死骨”的悲哀。显然,他一定为此怏怏不乐,为此愤愤不平,为此郁郁寡欢。也许,他是“悲观者”,但不正是这些“悲观者”一次又一次地奔走呼号,据理力争,才换来相对的平等与*吗?
罗素享受着伟人的待遇,但他似乎从来未像“乐观者”那样享乐。痛苦的呼唤经常在他的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
整个世界都使他痛苦不堪。如果他也像“乐观者”那样只注意顺利的境遇、精致的佳肴、美味的好酒,那么人间无数苦难将由谁来肩负?
悲观其实没有那么坏,每个人都应该在乐观的基础上加上悲观的思想,以免在过度的欢乐中腐蚀,“居安思危”、“晴带雨伞,饱带饥粮”的古训仍应牵记在心。当我们过着美好的生活时,我们不应忘记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不平等;当我们歌颂祖国时,我们应该牵记每一吨黑色煤炭中夹杂的血色。摩天楼后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这便是我的“悲观”,并且,我还要为这种“悲观”而骄傲。我希望这种“悲观”能扎根在所有的“乐观主义者”心中,让他们记住不应忘却的伤痛。
简评:作者是个善于思考的人,读了课文《美腿与丑腿》,他从另一个角度想到了和“悲观”有关的问题。是的,在一定意义上,伟人们都可以说是个“悲观”者,因为他们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那“六路”“八方”传递给他的信息,不尽是让他“乐观”的结果,那么他就要绞尽脑汁地设法改变让他“悲观”的现状,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这样的人是个悲观主义者,还是个乐观主义者呢?那些“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那些肩负救民水火的人,那些铁肩担道义的人,比较起我们这些普通人,可能他们的“悲观”要多于“乐观”,但他们是伟人,不是悲观主义者。富兰克林是从对待生活的态度上说的,作者所言的是一种人生境界,二者并不矛盾。我们只是要赞赏作者这种读书善思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