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鸦掠过贫瘠的大地,“嘎嘎”地叫着,孤单的叫声在天地间反射,回荡,散布着死亡的气息。空空荡荡的大街上偶尔传出一两声惨叫与哭号,又归于死寂。大张的房门就如一张张饥饿的嘴,诉着凄苦与寒冷,饥饿的寒冬在*着大地呀——
一个教师,走过荒凉的街道。
他坐在一块石阶上,他望向很深很深的远方,仿佛那里长满了茂密的稻子。那天,他回到家后,翻开日记本,一字字写下:“我的梦想是在稻谷下乘凉。”
他,袁隆平。
盛夏,海南岛。他在一片稻田中弯下他些许僵硬的腰,他拈起一棵稻,他又拉起另一棵被谷子压得下垂的稻。汗水,沿着额头,颈,湿了那件已些许发白的衣,又一滴滴,落在黝黑的泥土里。那时,又有谁想得到,这些汗珠,是中国顶出一个属于自己粮食春天的养料。一个小时过去了,忽然他惊叫起来:“就是这株。”仿佛带走了他的汗水,顶走了他的辛劳。
寒冬,实验室。各种形状的玻璃仪器和实验器材整齐地摆放着,一丝光亮透进来,玻璃也便闪着光亮。他透过一排排架子,一个身影伏在案前。他手中执一镊子,眼睛微眯成一条缝。“五十六,五十七……”他口中轻念,一粒粒夹下谷粒,又轻轻放置在培养皿中。袁隆平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心中更加坚定:“这一定就是天然的杂交株。”那纹路,那饱满的样子,仿佛顶出了一个春天。
他迈开脚步,挖开泥土,埋下,就仿佛埋下了春天的希望。
“气温十二摄氏度,晴,春天来了。”他在种下这棵幼苗后的第三十天又这样在日记本上写道。他又走到了试验田,在暖阳的沐浴下,光线被放大镜会聚,黑色的泥土在此时散发出温暖的光晕。这颗种子,顶开了泥土,顶走寒冬,顶出了一个美好的春天。袁隆平像发疯了一样抱住自己的助手使劲呐喊:“我们做到了,成功了!”他灼热的目光望向那幼苗。他的眼热起来,因为他知道,他顶出了中国粮食的春天。
此花开尽,更有花。
“中国的粮食安全得到了保障,我的梦想实现了。”老人在那本年代久远的日记本上写下。窗外的试验田中,一种最新的“海水稻”顶破了厚厚的土层。
窗外,一个春天。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春美姐姐说:敏嫣的语言功底无可挑剔。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