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1]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2]。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I[3]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4]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5]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6]踏里裂。
床头屋漏[7]无干处,雨脚[8]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 沾湿何由彻[9]!
安得[10]广厦千万间,大庇[11]天下寒士[12]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13]见[14]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秋高:秋深。
[2]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3]挂I:悬挂。
[4]俄顷:不久、顷刻之间。
[5]漠漠:乌云密布的样子。
[6]恶卧:睡相不好。
[7]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8]雨脚:雨点
[9]彻:这里指彻夜 、通宵的意思。
[10]安得:如何能得到。
[11]庇:遮蔽、保护。
[12]寒士:士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当是泛言贫寒的人们。
[13]突兀:高耸的样子
[14]见:同“现”,出现。
【赏析】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加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诗人在诗作中描写了自身的痛苦,但是我们读完全诗就不难发现,他并没有单纯而孤立地描写自身的痛苦,而是借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反映“天下寒士”的痛苦,以揭示社会和时代的苦难。一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足以让我们看出诗人不仅仅在为自身的不幸遭遇哀叹、失眠、大声疾呼,他还 想到“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读者的心灵,并产生过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