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高中生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高中生

来源: 作文大全2024-05-09 14:45:18
导读:【第1篇】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读《文化苦旅》有感这次读《文化苦旅》,是想起初中已逝的语文老师,在上《信客》这一课时,他曾说过:“要读余秋雨的书,一是《千年...

【第1篇】

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 ——读《文化苦旅》有感

这次读《文化苦旅》,是想起初中已逝的语文老师,在上《信客》这一课时,他曾说过:“要读余秋雨的书,一是《千年一叹》,二是《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最给我震撼与慰藉的是它第一部分的第一篇文章——《牌坊》。

故事先是说作者家乡会专门为那些“从一始终、寡而不嫁”的女子立“贞洁牌坊”,来表彰那些女子的贞操。然而,其中有钱人家的墓却经常被盗墓贼光顾,原来是盗墓贼与墓碑石匠之间有来往。一天,一位墓碑石匠去找当地声望很高的牌坊石匠潘木公,想请教一系列灵异事件。原来被立牌坊的自杀年轻富家女子的墓竟然都是空的,盗墓贼问墓碑石匠,他不知,便来请教潘木公了。谁知潘木公也大吃一惊,不知缘由,文章从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潘木公受邀为一个尼姑庵立座大牌坊,是因为这里要办小学了。由于尼姑庵的尼姑不断失踪减少,香火也渐渐冷清,两年前的最后一个尼姑也走了,像其他尼姑一样,不知去了哪里,所以尼姑庵要翻建成小学。不就,就有两位年轻貌美的女子来当老师了,两位女教师像是一批降落人间的天仙,她们外在与内在的双重美,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为此着迷。

女教师们不辞辛苦,亲自招生。当初上学的全是男学生,来接送孩子的也都是男同志。两位女教师翻山越岭,花了好大力气,终于找来了第一位女学生。从此,大山像是被文化暖流解冻了,越来越多的孩子来上学了,无论男女。

后来,作者引出小说《热冰》中的一段故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这些女教师,正是那些“死去”的富家女子,正是那些“远走高飞”的尼姑。这些美貌绝伦的东方女子,怀揣着梦想,走出了待嫁的命运,走出了悲惨的旧人生,在沐浴着知识的曙光的新人生中“重生”。

这篇文章,给予我震撼的,是女性那不甘平庸的自尊;给予我慰藉的,是不管何时何地,中国大地都幸存着对知识的渴望。

贾平凹先生说:“这个时代,是大争议出大成就,我们有幸就遇到了一批大人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风气,开生面,他有关文化的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像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第2篇】

旅途不苦,文墨留香——读《文化苦旅》有感 

自古以来百世流芳的书籍中,有的充满着诗情画意,有的充斥着乡村气息;有的真实地记载着历史,有的一丝不苟地记下自己的哲学思考……正是有着这些书,才会使一直以来的文墨香留存于人世。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既弥漫着历史文化情怀,语言简练又不失风雅的作品。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是这样的一本书。其中的许多观点新颖且发人深省,其中仅在自序中便让我深有感触。他所说到的“任何一个文明人都活在多种年龄交叠的时候”,或许以前我们并没有思考,甚至都没与注意过,但是看到这句话仿佛就看到了生活中的种种事情。我们身边的山水,我们所目及耳闻的事物,这些都是不同年龄里所保留下来,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就如《洞庭一角》中所提到的文化与自然的互相产生一样,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旅途才渐渐有了乐趣,笔下才渐渐有了感情的色彩。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事物的表面,他所想表现的是这些山水,这些美景以外的更深刻的含义。就如同描述的那样“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化苦旅》中每一篇都给人深刻的启迪,用文字勾画着的每一个名胜古迹,每个古迹中都蕴含着一个朝代的意识和每一个中国文人的独立人格。正如余秋雨先生自己所说到的那样:“先是景观被写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观。”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常常给我的是一种莫名的旷远感,里面有许多关于文化以及历史的事物在他的笔下往往引人深思。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的《道士塔》。当他走进敦煌莫高窟的时候,面对已经被用心险恶者掏空内在,又被岁月掏空残骸,只剩下残垣断壁的文化瑰宝的时候,他文字里透露出来的痛心疾首。他的义愤填膺,他追究着历史罪人,他谴责着清*的麻木不仁,但是更多的,还是为那一段历史以及无辜的文物来自自内心的悲伤。 

当他跪在莫高窟的洞穴前时,他感到在博大恢宏的民族文化面前显得自己多么的渺小;当他了解到那位愚蠢贪婪的王道士仅因为那些外国冒险家所丢来的极少的钱财,就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献一箱箱运去,而今中国的敦煌专家只能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时,他悲哀得差点窒息。当他清醒过来时所写下来文字,只剩下了悲凉感:“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来一个默然。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抗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觉得无聊。” 

这是一出让整个民族在颤悸的历史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绝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游走于这茫茫人海,看似没有尽头。不过,旅途不苦,有着沿途震撼人心的壮景,记载下来,文墨留香。 

【第3篇】

追寻生命的苦旅——读《文化苦旅》有感 

踏过万水千山,迈入深山大川。在亘古的遗迹前探寻文化的痕迹;在自然的杰作旁感受心灵的净涤。或许,会有一段艰难的苦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不妨碍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 

文化寻根,探求人生。我立刻被这句推荐语特有的骈体式优雅所吸引,忍不住将书拾起,却是余秋雨教授的作品,我顿生拜读之情,将这本古朴大气的《文化苦旅》揽入怀中,在满是沧桑的文字间迷离。追随在余先生身旁,仿佛已将整块华夏大地的秘境、盛景游览、观赏了个够! 

这些是华夏的绝好之处,不仅是天工以致,更多还是赖以炎黄子嗣杰出人文表现而被赋予新意义。穿行在这些文化古迹中,一种岁月的积淀感油然而生,令我浑身充满了满足与幸福感。隐约间,仿佛有先人或微笑;或思考;或肝肠寸断;或欣喜若狂,都心无旁骛直面着那人文的景致。他们在看什么呢?他们在想什么呢?他们在做什么呢?这些欢欣或痛苦,悲凉或辉煌便是他们的人生吗?我的呢?在哪里?如何找? 

我不禁有些迷茫,又有丝慌张。谁能告诉我答案呢?余秋雨先生没有等我,继续将真实的、绚丽的、亘古长存的画面铺陈开来。我疑惑了,混乱了,有些迟疑了。这些盛景永存,而缔造它们的、正名于它们的那些个人,那些个物,都哪里去了?都消失在风中,化为尘埃,被人踩在脚下,坠落到最低?还是怎么了? 

我行尸走肉般追着他,他大跨步迈上前,我努力跟上,风景就在路旁。看着莫高窟旁,保卫和背叛他的;看着阳关脚下,平静与喧嚣的;看着白莲洞里,真实与虚幻的。我脑中闪过一道灵光,好像抓住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是。不由得放下书本,暂停了我的阅读,也暂停了我的心路旅程,怅然若失了起来。 

我沉默了,有些想退缩,可又不舍书带给我的疑惑和它那吸引人心魄的魔力。我最终还是翻开它,继续我未完成的的行程。我追寻着,彷徨着,战栗着,惶惶不能自己。 

余先生带着颤抖的我,来到了上海。在字里行间中,我模糊中仿佛看到,一个旧的上海,旧的人,正缓缓褪去破碎的外套,微笑地走到我面前、我身边。这就是他的进步吗?不仅仅是物质,更是精神与文化吗?也许,这已不是进步,它是进化了! 

进化!宛如晴空中惊蜃炸响,在我耳庞轰鸣,把我炸开,把原来的我炸得粉身碎骨!别在意,别哭泣,无论是否定要消逝成无,化为九天的尘土,只要做好自己,努力进化就行。流连于生活的保护只是懦夫,直面恐惧,才是人生的主人!我醒悟过来,要做,就做高山之巅一块岩,让风吹雨打见证它的弥坚;要做,就做石皮腹中一条玉,让精雕细琢检验它的质地;要做,就做贪泉眼下一株莲,让天地人感叹它的清洁! 

也许人生的终点就是无,就是没有终点,但我并不在乎,因为在且行且息的路两旁,有看不尽的风景。只有心灵的苦旅,才能到达内心的永恒!感谢你《文化苦旅》!感谢余先生的陪伴与照顾,更感谢你赋予我新的“人生”!